(尋味中華|戲曲)甬劇:“寧波商幫”的鄉(xiāng)愁
中新社浙江寧波8月24日電 題:甬劇:“寧波商幫”的寧波商幫鄉(xiāng)愁 作者 張斌 暮色掩映下,浙江寧波百年老宅“寧靜居”(寧波市甬劇藝術博物館)上演好戲。尋味戲曲 一襲素色旗袍,中華甬劇表演藝術家王錦文穿梭于回廊間。甬劇甬語唱腔悠悠傳來,寧波商幫觀眾圍坐庭院,尋味戲曲近得能看見主角眼角淚光。中華這是甬劇沉浸式庭院甬劇《結婚十年》演出現(xiàn)場。 “離觀眾太近,寧波商幫表演必須更細膩,尋味戲曲分寸拿捏要精準。中華”王錦文近日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甬劇甬劇適合沉浸式表演,寧波商幫能讓觀眾真切感受戲中喜怒哀樂。尋味戲曲 甬劇之源,就在田間地頭、觀眾身邊。 “山歌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清朝時期,寧波農(nóng)民勞作之余,以七字四句山歌對唱解乏。質樸歌詞,經(jīng)過謀生計的串客藝人改編,以說唱形式傳遍寧波三江六塘。 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寧波商幫”成為滬上最有策略和力量的商幫之一。后來,寧波串客藝人鄔拾來帶戲班赴上海演出,勾起同鄉(xiāng)鄉(xiāng)愁,一炮而紅。 彼時,甬劇以“寧波灘簧”為名,為符合大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而不斷改革。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部分藝人突破原有劇目內容和曲調限制,嘗試演劇情較復雜、人物較多的時裝大戲,但一口鄉(xiāng)音從未改變。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些藝人成立“甬劇團”,寧波灘簧自此定名為“甬劇”。 一向源自民間的甬劇,甚至沒有其他戲曲慣有的臉譜。王錦文介紹,甬劇化妝是生活化的,如丑角一般在臉上畫一顆痣或抹一些白粉,有的在包帽后插上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在化妝時多以描繪皺紋、粘貼胡須來代替髯口。 因時間更迭,甬劇曾一度處于低谷。2000年,王錦文開始擔任寧波市甬劇團團長,并排演甬劇《典妻》。該劇改編自寧波籍作家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文學性與沖擊力兼具。王錦文希望,用這部新劇讓甬劇綻放活力。 為塑造角色,王錦文根據(jù)人物情感,新學民族舞融入戲曲。唱腔也進行創(chuàng)新,既保老戲迷熟悉的韻味,又讓新觀眾覺新鮮。 《典妻》推出后大獲成功,得到中國戲劇梅花獎等各類大獎,讓甬劇重回大眾視野,成為現(xiàn)代甬劇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時至今日,甬劇依然是“寧波商幫”的“鄉(xiāng)愁”。應寧波甬港聯(lián)誼會等邀請,寧波市甬劇團多次前往香港,面向寧波籍香港企業(yè)家等群體演出。 2018年,大型原創(chuàng)甬劇《甬港往事》在香港沙田大會堂上演,塑造了從寧波三江口走出去,叱咤上海、香港兩地的“女船王”形象。 “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長女包陪慶回憶演出認為,“這個戲有父親的影子。父親當年到香港,也很艱辛,每天走路騎車。” “甬劇的發(fā)展與‘寧波商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年輕甬劇演員蘇醒深有所感。今年,作為寧波市甬劇團副團長的他全力排演《寶順輪》,以歷史回眸展現(xiàn)甬商風采。 該劇以清末寧波航運商人李海定為主角,講述運河漕運衰落時,他抓住海運機遇,集資買船、革新護航,開辟近代航運新紀元的傳奇,其人生從意氣風發(fā)到歷經(jīng)喪親之痛,再到凝聚船幫力量,起起落落貫穿全劇。 “我們希望用這部劇展現(xiàn)寧波商幫的精神。”蘇醒說。(完)1月23日,中華寧波市甬劇藝術博物館。張斌 攝
2017年,浙江寧波,王錦文(中)在甬劇《甬港往事》演出劇照。(受訪者供圖)
5月,《寶順輪》在寧波演出劇照,中間為青年演員蘇醒。(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