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一方澄泥天鵝硯 千載古藝時尚風
中新社河南三門峽8月24日電 題:一方澄泥天鵝硯 千載古藝時尚風 作者 闞力 楊大勇 “我結合天鵝對澄泥硯造型做了一些創新,文化很受歡迎。中國載古”今年暑期,行方在“天鵝之城”河南三門峽的澄泥王玉瑞澄泥硯展示館,王躍澤創作的天鵝天鵝造型黃河澄泥硯備受青睞。 黃河澄泥硯系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硯千藝由沉淀千年的尚風黃河澄泥黏土燒制而成。清末民初,文化陜州澄泥硯文化發展至一個高峰,中國載古涌現出“玉瑞堂”“福瑞堂”“盛瑞堂”等知名堂號。行方 年過五旬的澄泥王躍澤,是天鵝“玉瑞堂”創始人王玉瑞的第六代嫡傳后人。他所在的硯千藝陜州區人馬寨村是黃河澄泥硯重要原產地,這里生產的尚風澄泥硯在唐代被列為貢品。 “人馬寨村處于仰韶文化帶,距離黃河約15公里,有優質的澄泥黏土。”王躍澤近日接受中新社采訪時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后,澄泥硯曾經歷短暫停產,但傳承脈絡從未斷裂。 在傳承祖傳的制硯古法基礎上,王躍澤從20多歲開始潛心鉆研黃河澄泥硯制作技藝。 “一方硯的制作要歷時數月,工序多達十幾道。”王躍澤說,首先是取土,取回的紅色塊狀黏土要砸碎暴曬使其干燥,再經過籮土澄濾、煉泥陳泥、硯坯成形、入窯燒制等,硯臺出窯后還要涂黃蠟、上漆衣,其過程復雜繁瑣。 1995年,王躍澤成功復燒出第一窯黃河澄泥硯,自此他便與硯相伴,制硯、研究澄泥硯文化、收藏古硯臺、傳承澄泥硯制作技藝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經過反復研究,他還成功復燒出失傳已久的唐代金沙澄泥硯,得到海內外專家認可。 “傳承澄泥硯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近年來,擅長手工捏塑各式硯臺的王躍澤不斷將傳統技藝進行創新,不再拘泥于蟾形硯、伏虎硯等傳統形制的黃河澄泥硯,尤其是專門將當地的天鵝等特色元素作為創作題材。 三門峽是中國境內大天鵝棲息越冬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每當天鵝飛抵三門峽,王躍澤均會前往天鵝棲息地觀察記錄,將它們覓食、梳羽、交頸、嬉戲等場景“轉化”為黃河澄泥硯的立體造型,頗受消費者青睞。 目前,王躍澤創新研發的澄泥天鵝硯多以唐代寶蓮式為硯池,依據天鵝優美姿態,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硯臺造型,“讓硯臺更像一件時代藝術品”。 30多年來,王躍澤不僅結識許多國內“硯友”,還擁有一眾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海外“粉絲”。 如今,王躍澤正在將數十年研究成果和經驗匯集成冊,還在積極與高校洽談合建澄泥硯博物館事宜,想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黃河澄泥硯文化。(完)7月17日,文化河南三門峽,王躍澤(左)制作澄泥硯。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