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柯馬凱:從“沒學上”到“上好學”,西藏教育“大變樣”
作者:焦點 來源:娛樂 瀏覽: 【大 中 小】 發布時間:2025-08-21 20:14:02 評論數: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 題:從“沒學上”到“上好學”,沒學上西藏教育“大變樣”
——專訪北京京西學校聯合創辦人柯馬凱
作者 黃欣欣 陳建新

講一口流利“京片子”,東西到上大變口袋前常別一支鋼筆,問丨英國人柯馬凱(Michael Crook)在北京出生,柯馬凱在英國讀大學,好學在美國教過書,西藏卻始終喜愛中華文化,教育在中國從事教育行業直到退休。沒學上
柯馬凱曾數次前往西藏。東西到上大變他指出,問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柯馬凱西藏是好學全中國教育基礎最薄弱的地區,但如今西藏教育主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很多西方民眾對西藏知之甚少,教育甚至以為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就是沒學上要毀滅藏語言文字,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近日,柯馬凱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教育、傳統文化保護等角度講述他的觀察,并駁斥外界有關西藏實施所謂“文化滅絕”等不實指控。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提到自己非常喜歡西藏,曾多次前往西藏走訪調研。能否分享您和西藏的淵源?
柯馬凱:我對西藏的興趣與家人在藏族聚居區的經歷有關。我的姥姥、姥爺在一個多世紀前來到中國,姥爺在當時的華西協合大學擔任教育系主任,他時常前往如今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了解、研究藏族文化,收集了許多藏式物件,還曾安排學生去藏族山村支教。我母親研究人類學,曾在藏族村落居住,從事研究工作,詳細記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狀態與文化傳統。
后來由于我參與的一個由加拿大和中國合作開展的人才發展項目,需了解中國教育發展情況,我參考了教育年鑒等資料,了解到西藏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狀況。此后,我也多次親身到訪過西藏,其中包括20世紀90年代初首次訪問西藏拉薩,最近一次則是在2023年,前往西藏林芝和拉薩考察多所當地學校。

中新社記者:您對西藏和藏族現今的發展變化有何感受?
柯馬凱:我對藏族聚居區的最初印象源自我母親,從她的記載來看,20世紀30年代這些地方物質匱乏,生活條件艱苦。據她描述,通往她住過的山村只有上山的羊腸小道,村里人家的房屋墻壁用石塊拼成、窗戶沒有玻璃,刮起風來非常冷。我70年代去的時候看到村里通了電,此后再去拜訪時,發現路也通了,汽車可以開上去。
2023年,我在林芝市的一個村莊考察,了解到由于村子規模小、學齡兒童少,沒有村辦學校,孩子們平時需到鎮上上課。我隨機問起一個村民:孩子上學怎么上?有校車嗎?村民告訴我有校車接送,后來自己家買了轎車后,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
西藏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民眾物質生活的改善上,亦能從基礎設施建設的顯著進步得到印證。我了解到,目前從林芝到拉薩不僅有高速公路,還修建了鐵路。我乘車從林芝到拉薩,感覺非常快且舒適。結合西藏獨特的地理條件,中國通過架橋和開鑿隧道等方式使當地交通得到極大改善,藏羚羊、牦牛等野生動物亦能安全地從橋梁底下和隧道上邊的山上通行。發展交通的同時,也并未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如果現在有倫敦的旅游公司要我介紹西藏,我會說:這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衣食住行都很方便,文化多元化程度也超乎想象。

中新社記者:您數次訪問西藏學校,對西藏的教育發展有哪些觀察?
柯馬凱:據我了解,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藏是全中國教育基礎最薄弱的地區,民眾受教育程度低,師資短缺。這些年西藏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在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率先實施15年公費教育。2023年,我前往西藏多所學校考察,在林芝市第二小學,我在音樂教室觀看孩子們用傳統樂器表演節目,動聽的旋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西藏擁有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藏醫藥、藏文經典等,我也關注這些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問題。在西藏大學圖書館,我看到他們精心保管了具有千年歷史的古籍,學校里還設有藏文古籍研究所、古籍修復中心等,這說明西藏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
西方有人污蔑中國在西藏實施強制性的寄宿制教育政策,但據我了解,在選擇是否需要寄宿服務時,西藏的學生和家長是完全自由的,這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曾實施的強制學生寄宿不同。此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到其他地區的學校就讀。我在林芝一所初中里隨機問一位藏族女生:計劃去哪里讀高中?她說正在努力學習,希望考上上海的一所高中。

中新社記者:近來西方有聲音稱中國強迫藏族兒童接受國家通用語言課程,將教育作為文化滅絕的武器。作為曾到訪西藏學校的教育界人士,您如何看待這一言論?
柯馬凱:這種指控與我的實地觀察截然相反。例如,在林芝市第二小學,我觀察到學生們每周都有藏語文課程,老師也是藏族,整節課都采用藏語授課。教材亦使用藏文編寫,全書僅部分印刷信息采用漢字。孩子們用藏文做筆記,課間也用藏語交流。下課后,我用普通話和他們交談,發現他們的普通話也講得很好。實際上,西藏中小學校都開設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和藏語言文字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四條規定,“公民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地大物博,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走遍全中國。西方媒體常將“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曲解為“文化滅絕”,實際上中國不僅沒有打壓藏語言文字,反而還通過立法等方式,保障各民族享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
破除西方的歪曲敘事,眼見為實是很好的途徑。例如,近來中國實施的過境免簽政策,讓其他國家人民更好了解了中國。如今,每年都有不同國家的民眾來到中國訪問、旅游和經商,我相信如果他們能有更多機會親自到西藏看看,了解當地真實情況,有關西藏的偏見會逐漸消除。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復雜性凸顯,而中國西藏等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這為國際社會探索多民族國家治理提供了怎樣的啟示和經驗?
柯馬凱:中國文化具有包容互鑒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并非是相互取代的關系。我觀察到在西藏以外的地區,例如河北承德的外八廟、北京頤和園內的宗教建筑群等,都可見到藏式風格,這正是一種海納百川式的包容。
從政治權利保障上看,不僅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也有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代表,保障了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權利。
隨著人口自由流動和文化交流,西藏和中國其他地區之間,在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這些都為其他多民族國家和地區進行治理、共同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啟示與經驗。(完)
受訪者簡介:

柯馬凱(Michael Crook),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畢業于倫敦大學,先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和美國衛斯理大學任教。1988年,他從美國回到中國,任職于加拿大國際開發署。1994年,柯馬凱參與創辦北京京西學校,現任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
柯馬凱一家六代人生活在中國,其中有五代人在中國當教師。其外祖父1912年來到成都,參與創建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外祖母1913年來成都,參與創辦成都弟維小學、蒙臺梭利幼兒園和第一所盲聾啞學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其父戴維·柯魯克和母伊莎白·柯魯克參與創建中央外事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其女兒目前也在中國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