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上海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彈痕與家書講述兩岸同胞共同記憶
中新社上海8月23日電 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彈痕與家書講述兩岸同胞共同記憶 作者 范宇斌 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光復路1號的抗戰庫抗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勝利上海書講述兩其中有很多家長帶孩子來了解“八百壯士”英勇事跡。周年戰舊址彈站在紀念館旁的行倉晉元紀念廣場上,人們可以看到四行倉庫西墻上那些累累的岸同彈痕和炮火痕跡……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胞共時任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同記受命率官兵420余人于10月26日深夜進駐四行倉庫,抗戰庫抗掩護主力撤退,勝利上海書講述兩進行了知名的周年戰舊址彈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迷惑敵人,行倉四行守軍對外宣稱“建筑內有八百人”,岸同由此被人們敬稱“八百壯士”。胞共 抗戰紀念館設在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西部。在序廳內,陳列著一封家書,不時有家長為孩子輕聲逐字逐句介紹家書內容。 “這是祖父臨戰時寫給祖母的家書。祖父一心為國殺敵,抱著必死的決心,但又放心不下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只能在信中將重擔托付給他的妻子。”謝晉元將軍的孫女謝駿近日在紀念館內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祖父舍棄小家,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祖父意識到四行倉庫也許就是戰士們埋骨之處,便組織大家在戰斗間隙寫家書。對年輕的戰士們來說,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書,也是最后的遺書。”謝駿說。 紀念館內的英烈墻上鐫刻著“八百壯士”的姓名。“許多戰爭中的幸存老兵這幾年也相繼‘歸隊’了,但墻上留白處仍為尚未找到的老兵留著位置。我們與紀念館一直沒有放棄尋找老兵。”謝駿表示,“正是由于抗戰老兵當年的付出,才有我們今日的和平生活。” 近十年間,謝駿多次來到紀念館,并成為志愿講解員。她喜歡翻閱館內的留言簿,看到參觀者認真寫下感言,表達對抗戰英烈的贊美,她深感欣慰。 謝駿表示,作為謝晉元后人,有責任向更多人講述這段歷史。“祖母經常教育我們要銘記歷史,希望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父親則花了十幾年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結合祖母及其他抗戰老兵的講述,寫就《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八百壯士浴血奮戰記》一書。” 在紀念館,謝駿接待過許多抗戰將士后人及臺灣同胞。“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記憶,臺灣曾拍過電影《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在臺灣家喻戶曉。來此參觀后,臺胞們都會很感動,表示‘八百壯士’是他們心目中的抗戰英雄。”謝駿希望有更多臺胞來大陸走走看看,了解先輩為國奮戰的大無畏精神,體會兩岸一家親。 紀念館附近有一條晉元路,謝駿說,她既自豪又感動,因為這座城市沒有忘記以謝晉元為代表的抗戰英烈。晉元路周圍建有許多高樓大廈,“如果祖父看到今日繁華景象,一定很高興”。 自2015年開館以來,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參觀人數持續增長。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月至7月入館參觀者已經超過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9%。 為了將歷史體驗從紀念館延伸至城市空間,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聯合文化機構“心城市”推出了以“八百壯士”足跡為主題的City walk(城市漫步)導覽路線。“四行倉庫最初為何于此建造”“守軍為何選擇這里作為堡壘”……“心城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朱一寧表示,City walk將舉辦8場,其中2場為英文專場,希望借由行走串聯空間、以體驗激活記憶、靠互動連接古今,讓歷史空間成為民眾可參與的記憶現場。(完)8月7日,同記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晉元紀念廣場,抗戰庫抗民眾仰望彈痕累累的四行倉庫西墻。 范宇斌 攝
8月15日,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謝晉元將軍孫女謝駿駐足于英烈墻前。 范宇斌 攝
8月15日,民眾參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并題寫留言。 范宇斌 攝